茅盾手迹入藏无锡博物院——孙银龙捐赠茅盾致杨郁书信两封

2019-04-04

4月3日上午,无锡商汇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孙银龙先生向无锡博物院捐赠了两封茅盾的亲笔手札。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其创作以史诗性的气魄而著称。

孙银龙先生所捐赠的这两封手札,是茅盾写给孙先生的老师杨郁的。杨郁,1933年生于浙江湖州,1950年被保送到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习俄文,毕业后,到南京师范学院执教“俄译汉”及“汉译俄”课程,研究茅盾译术等。2013年末,杨郁逝世,孙银龙先生从师母手中获得这两封手札,作为留念之物。杨郁在《纪念茅公逝世三周年感言》一文提到,1962年,他曾就翻译问题致信茅盾请教,对于能否接到茅盾回信,作为一个无名小卒不敢妄存奢望,而茅盾则先后给杨郁写了三封回信,让杨郁十分感动与喜悦。后来这三封信全部收录于《茅盾全集》“书信卷”中。遗憾的是,孙银龙先生在整理杨郁遗物时,只找到其中的两封。

茅盾致杨郁的第一封信

两封茅盾致杨郁书信,均手书在当时德文资料的背面,显示出茅盾勤俭节约品德。写信时间都在 1962年。一封日期是当年的7月8日,共一页。在该信中,茅盾肯定了杨郁 “从外国的汉学家的译文中学习汉译俄”的方法,建议他可以 “集合同好,成一小组,交流经验,促进翻译工作”。另一封信写于当年的10月16日,共两页。在这封信里,茅盾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的翻译作品以及所写过的各式各样的论文(报告)不打算收入《文集》,这体现出茅盾对创作的态度。在谈及翻译的规律时,他表现出对“信达雅”原则的推崇,并认为要做到“信达雅”,关键在于翻译者“把握中外文之程度如何,以及对原著理解力如何”。作为文学评论家,茅盾一生也曾翻译了诸多作品。在这两封回信里,茅盾清楚表达了自己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后人研究茅盾的艺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只是两封日常回信,但是通过手迹,还能看出茅盾在书法上功力,极具艺术价值。

茅盾致杨郁的第二封信

由孙银龙先生捐赠的这两封茅盾致杨郁亲笔书信,填补了无锡博物院相关藏品的空白,对于丰富该院近现代名人手迹收藏体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而孙银龙先生作为无锡博物院之友的首任会长,其造福桑梓的捐赠行为,无疑也是对无锡乡贤、实业界人士无私捐赠之优良传统的承继和发扬。

  • 责任编辑:无锡博物院管理员
  • 阅读次数:579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