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改革开放35年跨越:让公众走近科学

刘 莉

2013-12-26

 

35年科技跨越

12月2日凌晨,“嫦娥”怀抱“玉兔”奔向月宫。此前一个月300多万网友通过网络投票参与了我国首辆月球车征名活动,“玉兔”最终胜出。继今年航天员王亚平的中国太空授课“首秀”后,我国航天科普又迎来新一轮热潮。

改革开放35年,我国科普工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目的始终如一:为公众提供更多走近科学的机会。

改革开放后,国家就科普事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部部法律文件。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200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这些法律文件的出台为科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2006年发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以此为契机,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9个部门联合制定、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多部门参与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初现雏形。各类科技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间组织逐渐成为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要力量。“国际化学年在中国”系列活动、高校科普开放日、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等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显示出全国学会、高等院校、企业在科普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普大格局中,一些科普品牌活动逐步增强影响力。自2004年以来,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每年都同首都各界群众一起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科普活动成为科技惠及公民的重要平台,仅以科普日活动为例,近年来,全国直接参与公众年均达到1亿人次。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加,成为引领带动全国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示范项目。数据显示,2012年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已突破百亿元,达122.88亿元。

科普基础设施也在近些年迎来大发展。1978年,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刚刚完成第一期工程,但如今科技馆已成为我国很多大中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个,其中,科技馆364个,科学技术博物馆632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个。跨越式的发展让世界惊叹,广东科学中心、中国科技馆新馆、上海科技馆,已分别跃居世界规模最大科技馆的前列。

科技馆还不忘与网络“联姻”。2006年,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开始共同建设中国数字科技馆,通过集成和分享国内外优质科普资源,开展以网络为主要平台的科技教育。汶川地震、庐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中国数字科技馆等网络平台迅速发挥作用,为灾区提供可供下载的救灾科普素材。

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3.27%。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5%。发展中的中国科普工作将用更多的开拓与创新应对这项艰巨挑战。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540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展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