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日“非遗+科普”系列活动第五期:趣制灯笼·情暖中秋

2023-09-25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重要论述。9月23日,恰逢二十四节气——秋分,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组织开展了“非遗+科普”系列第五期——“趣制灯笼·情暖中秋”主题活动。周庄镇50组亲子家庭参加了活动。 

活动合影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西汉时期。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每年元宵节、中秋节等节日,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科普老师展示竹编灯笼 

课堂现场,小朋友们好奇心满满参与互动 

活动过程中,科普讲师详细讲解了灯笼的起源、种类、发展以及意义等,介绍了传统灯笼制作所用到的工艺,如绘画艺术、 剪纸、 纸扎、刺缝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变化,传统灯笼也在不断创新。本次活动的灯笼材料包融入了更多元素,如各种动物造型、电子技术、新材料等,使得灯笼更加多样化、趣味化和个性化。大家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式各样的灯笼。

观看鱼灯的制作视频 

在家长的帮助下,动手制作灯笼 

作品展示作品展示 

制作各种动物灯笼,科普在手上,也在心里。中秋节与灯笼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发展,灯笼在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同时,也传递着团圆、和谐、繁荣等美好寓意。本次活动带领市民走进非遗传统文化,激发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文化自信,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非遗+科普”模式更是让传统文化与科普知识学得到、看得见、带得走,营销良好的科普氛围。

  • 责任编辑: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
  • 阅读次数:9276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