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椴研究取得新突破

秦婷

2017-02-27

南京椴作为乡土树种一直是行道树的热门“候选者”,却因其成活率低迟迟未能“上岗”。近日,记者从南京中山植物园获悉,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南京椴的研究已获新突破,有望实现大规模培育。
 可观赏、多用途、抗污染 是不错的行道树
  当我们被法桐的飞絮、女贞的落果困扰时,是否盼望过一个更合适的树种成为我们的行道树呢?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研究中心主任汤诗杰介绍,南京椴是最适合做行道树的树种之一,作为唯一用南京命名的本土树种,南京椴的培育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南京椴不会像法桐、女贞一般带来负面效应,又因其为江苏的本土树种,比起香樟等引进树种,它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也更高。
作为落叶乔木,南京椴集用材树种、蜜源植物和园林观赏于一身,它的一大特点是耐修剪,如果在道路上成行栽植,其树冠可以修剪成树篱,郁郁葱葱,极具观赏价值。
“同时,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南京椴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对苯、甲醛等物质的吸收能力要高于吊兰、万年青、红豆杉等植物。”汤诗杰补充,南京椴的树叶没有蜡质层,摸上去手感较毛,因此它还具备一定的PM2.5吸附能力。
资源少、更新慢、存活低
种群保护挺愁人

  虽然南京椴市场前景良好,但由于其野生资源少、自然更新难,种群竞争力弱,商品化的苗木始终与潜在的市场需求相矛盾,更出现了种子被过度采收、部分野生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数量越来越少。
汤诗杰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野生南京椴约有2000株。仅在宝华山、牛首山、铁山寺、紫金山等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森林公园有分布,且呈现块状或零星分布格局,每个居群的个体数量很少。这些群落中南京椴均处于生长衰退期,天然更新缺乏,在群落中处于很不稳定的地位,有的种群受到竞争性非常强的物种(如毛竹等)的严重影响,面临灭绝的危险,对南京椴资源进行保护势在必行。
新技术育苗效果不错
树种推广应用再等等

  如何保护南京椴?针对这个问题,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历经十多年的研究,终于研发出了全新技术,可大大提升植株成活率,为该树种繁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南京椴繁殖难,一是种子成活难,二是扦插成活难。”汤诗杰介绍,研究所致力于南京椴种质资源的调研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提出了南京椴保护措施;同时开展了南京椴繁殖体系的构建研究,已研发出较为成熟的繁育技术体系,尤其是组织培养繁殖和扦插繁殖体系的构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以往南京的扦插成活率仅为5%,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其扦插成活率已达70%,研究所的南京椴育苗基地中,成活植株已达万棵。
但想要南京椴走上行道树的岗位,汤诗杰表示,还要等上三到五年,目前南京椴做行道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苗,行道树树径至少要10厘米以上,最好是15厘米,但人工培植的南京椴只有少量达到了10厘米的标准,大部分只有两三厘米。下一步,研究所将继续关注椴树属的系统演化研究与南京椴的育种研究,开展用材、蜜源、观赏等优良品种或单株选育以及杂交育种等,并进行椴树属其他种的资源发掘工作,进一步助推树种的推广应用,争取让市民朋友早日走上南京椴的景观大道。

  • 责任编辑:中山植物园信息员
  • 阅读次数:348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知识】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