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之色传承“植物染”非遗技艺

2023-12-29

植物染是一种源自中国古代染色的传统技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染料取材自山川大地中孕育的植物,借助自然本身的力量,顺应四季变化,依照季节时令染色。植物染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节气之美、色彩之美是现代化学染料无法媲美的。2023年12月10日,“常博大讲堂”邀请中国植物染(草木染)行业领军人物、常州大学纪俊玲教授讲述草木染前世今生的故事。

纪教授坚持草木染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她作为主要主持人的“农村经济作物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项目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她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贵在植染——以植染技术革新助力贵州脱贫致富”获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她积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助力精准脱贫攻坚战,把论文写在田野上,用科技成果帮助云南、安徽、贵州等多地农民家庭脱贫,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讲座围绕植物染料的继承和创新、现代植物染、植物染培训、扎染等方面展开。在常州大学科研团队的努力下,解决了粉体植物染料工业化、植物染料产业化、成衣和面料染色主要技术参数等关键性课题。目前已经形成了红、黄、蓝、棕、紫、黑、灰7种色系的植物染料生产工艺。广泛应用于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及合成纤维、纺织品、工艺品、皮具、竹木制品上。展望未来,将持续使用生态原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植物染的手工操作方法有画缋、夹缬、蜡缬、扎染等多种。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植物染料或矿物染料在丝织品上涂染花纹的手绘技艺,古代称之为缋,后来发展成为“织、绣、绘、染”相结合的画绘工艺并长期沿用,当今颇受国内外欢迎的真丝手绘方巾就是这类产品之一;夹缬相传是将丝绸夹于两块镂空型板之间加以紧固,勿使织物移动,在镂空处涂刷或注入色浆后,解开型板,花纹即现。当今较为流行的筛网直接或防染印花工艺,就是在夹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蜡缬是用蜡刀蘸取蜡液在织物上描绘各种图案,或以镂空板灌注蜡液,待蜡绘干燥后,投入靛蓝浴染色,染后用沸水去蜡,即呈现蓝地百花的蜡染织物。

扎染古时又称为“缴缬”“扎缬”“夹缬”和“染缬”,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民间源远流长,是国粹级别的染制工艺,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扎”表明将面料通过扎缬、缝纫或捆绑等手法进行处理,再运用染料将面料“染”上颜色。“染”是对面料进行二次处理的过程,能够使扎紧的部分“留白”形成图案,而未扎的部分“染色”从而成为背景。扎染工具有很多,常见的有皮筋、棉绳、夹子、木板、木棍、针线、玻璃球、网纱等,设计图案时可以将夹板、木棍、绳线等综合使用,以创造不同的面料肌理效果。

互动体验环节,小朋友们分组体验了利用板栗壳、板蓝根为原料的扎染过程,在家长和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运用捆扎法、皮扎法、板夹法、棍扎法等多种形式,制作出了图案各异、效果突出的丝巾。赢得了其他听众的纷纷赞叹!

此次讲座拉近了大家跟大自然的距离,为推广绿色、健康生活起到了科普宣传作用。

  • 责任编辑:常州博物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488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