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国政府公布了新的GDP统计方式。在美国GDP“魔术般地增长了3%”背后,是对技术、知识、智慧、创新能力等无形资本的资产化,而这一变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搭建了创新驱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统计直通车”。
尽管“创新”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被描述为“创造性破坏”,然而能否拥有“创新”的破坏力量却成为近代以来国家间竞争的焦点。中国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为科技创新的“定海神针”作用提供了例证。历史上屡屡被经济总量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不是输在经济规模上,而是输在科技落后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的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回望世界发展进程,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而来的,是新的大国崛起和国际竞争格局的风云变幻,只是能够抓住这种重大机遇而脱颖而出的国家却寥寥无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新的科学理论、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新的投资热点、新的就业岗位,各种新的创新资源与传统的生产要素之间融合互动,对世界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
尽管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为我们判断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走向增加了难度,但在机遇面前需要的是决断和胆识。这场变革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这场变革出现在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绝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对今天的中国来讲,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绝不是赶时髦。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四化”必须同步发展、叠加发展。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世界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也不乏忧虑。杰里米·里夫金断言“中国有机会引领第三次工业革命”。而前不久逝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曾经指出,如果中国无法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的例子,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非生产力最高的。
从“串联式”到“并联式”,从大国走向强国,意味着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变化和调整,意味着能源资源环境的多种制约,意味着后发追赶与“弯道超车”将会同时展开,而破解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有两大利器,一是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创新驱动,为未来发展增添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走创新驱动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时代的迫切需要。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需要的是进一步增强创新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扎扎实实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书写“中国梦”的绚丽华章贡献创新的智慧和力量。(柯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