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科技馆“颠覆”科普老路:人人都能找到兴趣点

2013-11-20

 提起科技馆,人们自然想到,那是孩子们的乐园,大人们只有陪孩子玩的份。不久前正式开馆的山西省科技馆却颠覆了这个观念。

  在这里,公众可尽情感受探究科学的快乐:悉心观察玻璃陨石的微观结构,探求隐藏其中的宇宙信息,也可运用概率论的数学方法,摹仿莫扎特作曲,还可以观察常见的黄土结构,解读记录古气候的“天书”……

  走进大厅,人们感官无法感知的一组理化参量,实时显示在一个硕大的电子屏上:科技馆整体建筑的微小振动,建筑物内部二氧化碳浓度、粉尘含量、空气流动速度、电磁波辐射以及地磁场强度等,参量信息多达16项。“建筑物多参量物理化学环境监测系统”,便是山西省科技馆的第一个展项。

  在科技馆的“生命”与“人体”展区,人们还可通过专门设计的传感器,在屏幕上实时地看到自己的呼吸过程,了解血液输送氧的状况。

  山西省科技馆采用全新理念讲科学——将自然史与文明史衔接,宇宙与家园衔接,科学与人文衔接。偌大的科技馆有4层展厅,共有280多个展项,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能在这里寻找到感兴趣的话题。

  中华文明为何产生在黄土地?“黄土地——天上飞来的家园”展区从科学的视角阐释了这一问题:50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的一起重大地质事件——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与水汽运行轨迹,使得我国岭南变得多雨,成为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原本水草丰茂的西北地区,因飞行来的黄土成为人类的黄土地家园。

  随着观众的兴趣被挑起,问题的答案又顺势加深了一点点:黄土地提供了华夏文明得以构建的基础——松软、均匀、致密的黄土结构,便于先民使用原始工具种植作物,方便人们建造窑洞这样的生存空间。由此,黄河流域的黄土地出现了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业文明。位于山西的午城黄土,被国际学术界称誉为第四纪地质学的“金钉子”。那里的黄土剖面,保存着青藏高原急剧隆升后,漫长岁月中沉积的黄土与

古土壤交叠的层状结构,交叠达17层之多,它们反映出古代气候冷暖干湿的多次旋回,成为解开古气候环境秘密的一把钥匙。

  在山西省科技馆,关于中华文明和黄土的前沿话题就这样轻松被“破解”,人们也通过熟悉的黄土了解古气候变化的秘密。

  类似的,山西省科技馆通过“数学与人类活动”的36个话题,诠释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结构的基础部分对文明的贡献。观众借助这个展项,就可以和世界难题“亲近”,当一回“科学家”。( 蒋建科 朱广清供稿)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629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场馆在线 场馆动态】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