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科技馆:紫菜秘密知多少

张家港科技馆信息员 转摘自《科普时报》

2019-11-02

紫菜是红藻门原红藻纲红毛菜目红毛菜科紫菜属上百个种的统称。

我国从海南一直到最北方海滨都有紫菜生长,常见的并已经进行人工养殖的有甘紫菜、条斑紫菜、圆紫菜、长紫菜、坛紫菜、边紫菜等。它们在颜色、边缘细胞形状、藻体厚度等方面,各有不同。其中的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为我国特有,学名中的种加词“haitanensis”来源于福建省平潭县的“海坛岛”。而海苔,是条斑紫菜加工制成的。当然,并非所有的紫菜都适宜被加工成海苔。

以甘紫菜为例,在它的生活史中,既有通过产生的单孢子进行的无性繁殖,又有精卵结合的有性繁殖。其呈叶状(叶状体)的是配子体(n),丝状(丝状体)的是孢子体(2n)。所以,紫菜的生活史中有丝状体和叶状体两个阶段。

更有趣的是,紫菜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果孢子生长时期竟然是在贝壳中度过的。1949年,英国K.M.德鲁博士首先发现这一现象,这为研究紫菜天然苗的来源开辟了道路 。说来也巧,当时德鲁的实验室资金十分短缺,无法购买培养紫菜用的烧杯。于是,她到海边捡了许多大贝壳,洗刷干净后充当烧杯使用,因此,发现了紫菜的这个小秘密。在日本,每年4月14日,从事相关紫菜生产的农民会聚集在Sumiyoshi Shrine 公园,以纪念德鲁博士,并称她为“海的母亲”。

而在我国,也有一位在海藻养殖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我国海藻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呈奎院士查清了我国海藻资源的分布及区系特点;弄清了紫菜的生活史;解决了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紫菜、海带栽培和海带南移栽培中的关键问题;首次在我国发现了原绿藻,开拓了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进化的研究领域;推动了我国海洋水产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水产事业也产生了影响。

被称为“神仙菜”的紫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灰分、碘、胆碱、维生素等。其中,蛋白质含量因紫菜种类及生长时间、地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占紫菜干重的25%~50%,远远高于一般的蔬菜。生长初期的紫菜蛋白质含量较高,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含量有所降低。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 及维生素E 的含量,均高于牛肉、鸡蛋和陆生蔬菜中的相应成分含量。此外,干紫菜中约1/5 是膳食纤维,有利于肠道健康。

紫菜

  • 责任编辑:张家港科技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112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知识】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