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明墓考古及出土服饰的初步研究

2023-04-04

泰州地处江淮之间,上世纪70年来以来发现明代墓葬近20座,这些墓葬的共同特点是棺椁保存较好,墓主人随身穿戴或陪葬的服饰都未腐烂,因此出土了大量的明代服饰,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令人惊叹。

为配合“画罗织绣总如云——江苏泰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服饰展”,2023年3月25日,“常博大讲堂”邀请泰州市博物馆陈列部副主任郭正军做“泰州明墓考古及出土服饰的初步研究”专题讲座,重点介绍这一地区独特的浇浆墓的墓葬形制及其特点,墓中出土服饰的种类、样式、定名、特点、最新研究情况以及这一地区明朝中晚期服饰的新变化。

浇浆墓是指以石灰、糯米、细砂石、水等拌合胶结材料的所谓“三合土”混合浆料作为密封层构筑墓室的一种墓葬类型。墓葬的特点是通常选用珍贵耐腐的柏木、杉木,精工制作棺椁,用榫卯紧密接合;棺木内有的放置灯心草等防腐干燥物品;棺外有椁,棺内外刷漆;椁外周围六面全用石灰糯米拌和浇浆;在上层浇浆上再堆起高大的封土堆,使整个墓葬处于符合保护尸体条件的相对恒温恒湿无菌的环境中。江苏地区明代浇浆墓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明代中期浇浆墓的浇浆紧贴棺椁之外填充,中期之后砖石等建筑材料逐渐被引入。

墓中出土的服饰主要有乌纱帽、头巾、风帽、直裰、褶子、大褶、褙子、直襬、缝掖、衫子、襦、袄、袍、背心、主腰、裙、裳、中单、裤、膝袜、凤头鞋、革带以及少量的首饰与佩饰等。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复汉官之威仪”的主张,“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在官服当中,充分利用色彩和梁冠、图案等,最大限度地表现品官之间的差异,达到使人“见服能知官,识饰而知品”的效果。其中以禽兽补子来区分文官和武官身份及等级的方法,在明代得到进一步完善并登峰造极。明工部右侍郎徐蕃墓中出土了一件织八宝花缎空绣孔雀补子长袍,右衽、盘领、宽袖,在衣服的胸前和后背,各缝有一块边长39厘米的空绣孔雀补子。该葬服的礼制与《明史·舆服志》记载相吻合。其夫人张盘龙生前被封为淑人,却身着麒麟补服入葬,则有僭越之嫌。另一座发掘明墓中,无任何官职在身的刘湘夫人丘氏着狮子补服入葬,也再次证实了嘉靖年间开始的服饰制度的僭越现象。

根据泰州明墓出土衣物的研究,可推测明代女性由外到里着服次序分别为为长衫、短袄(素绸和花缎)、单衣、背心,男性则为长衫(棉布长衫、花缎长衫、素绸长衫)、百褶裙、短袄(袄、棉布内衣)、   单衣、背心。

明代服饰的图案有很强的符号性、特征性、寓意性,可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泰州森森村明墓中出土的枕片正中分别有“早生天界”和“往生西方”4 字,含希望死者早日超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寓意。徐蕃夫妇墓出土的贴身素绸棉背心,后背外面缝五枚厌胜钱,钱文分别为“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国泰民安”“极乐潇(逍)遥”“早升仙界”。缝在后背,可能还有后辈(背)有钱的寓意。出土服饰上还有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钱币纹、八宝纹、万字纹、奔马纹等等。

明初,朱元璋指令士庶“服四带巾”。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为四方平定巾,取其四方平定的吉祥之意。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四方形便帽。明代妇女大多缠足,有的穿弓鞋。弓鞋是一种尖头鞋,鞋尖上翘如弓。

明代晚期,服饰成多样化方向发展,例如水田衣的出现,水田衣来自大地自然的想象,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不过,这种服饰审美特点更加贴近自然、田园,更加率性随意。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明末的社会开放度提高了。

郭老师的讲座考据详实,见解独到,为在场听众深度介绍了泰州地区明墓出土服饰的具体情况,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讲座结束后,有文史爱好者就相互交流了关于服饰为“寿衣”还是“常服”的疑惑,表达了继续查找资料深化知识的意愿。“画罗织绣总如云——江苏泰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服饰展”正在进行时,欢迎广大观众前来观展。

  • 责任编辑:常州博物馆信息员
  • 阅读次数:135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普知识】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