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北:借科技变“后发”为“厚发”

张 晔

2013-12-24

 

[导读] 前不久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 12月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启动实施。

 

改革发展新景象

12月11日,张福生又和他的一帮老朋友会面了。

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总经理,他与徐州矿业集团的老友们合作越来越多。

转型时期,因煤而兴的徐州需要以空间换时间,矿区复垦技术需求巨大;而矿业大学需要突出重围,重塑为经济服务的“戏台”心情迫切。就这样,从封闭的孤岛到融合的创新,短短几年间,矿大为徐州完成矿区土地复垦治理4万亩,新增耕地2.5万亩。

一枝独秀不是春。过去几年,苏北转型升级的步伐跨得很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7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增速远超苏南,正在成为江苏新的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51.6%,高于全省近30个百分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占全省的四成,憋足了一股劲的苏北正在借科技发力。

变“后发”为“厚发” 苏北靠什么迎头赶上

有高地,也有洼地,这就是江苏的现实。

江苏由苏南、苏中、苏北三大板块组成。其中,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宿迁等苏北五市,约占江苏53%的面积、拥有40%的人口。

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三大板块呈梯度发展十分明显,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发展,是江苏历任决策者高度关注的战略命题。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农村工业化和外向型经济首先在沪宁沿线展开,产生了苏南模式和今天的苏南全面小康。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沿江发展战略,实现了苏中崛起。现在,人们期待的目光,转移到了苏北身上。

从初期的扶贫到单个项目合作,从“四项转移”到共建园区,从南北挂钩到“城市联盟”, 江苏从未停止过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探索。

近年来,苏北地区后发优势明显、速度喜人,2012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该省比重22.5%。但是,其拥有的创新资源已经背离经济总量和增速。据调查,目前江苏仅有1/5的高校、1/6在校大学生在苏北,研发人员占该省的1/7,研发投入是该省的14%,相应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数量分别仅占该省的1/10和1/11。

跑得太快,就会丢失灵魂。苏北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决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子,不留后遗症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

给什么不如给思路,添什么不如添后劲。抓住资源配置和要素协同这个“牛鼻子”,江苏把强化科技与人才的支撑摆上苏北发展的核心位置,引导苏北从“后发”转向“厚发”。

今年7月,省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九次会议提出实施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前不久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12月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启动实施。

“将创新驱动战略向苏北纵深推进,这既是破解苏北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苏北长远竞争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之策。”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说。

促使苏北迎头赶上,对于江苏而言,既是共同富裕问题,也是统筹发展问题。可以说,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少了苏北的创新驱动,江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也将大打折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北的要求更高了,责任更重了。

科技让一批“新苏北人”找到用武之地

又值年底年初就业旺季,卢秀强比校园里的大学生还着急,错过了这一季就要等一年。

他需要这些学生,怀揣着迫切的愿望,他像一名人事经理一样四处网罗人才,这次的目的地是东北、西北的高校,今年他的目标仍然是要招聘100名以上应届毕业生。

从一个玻璃厂打工的农民工做起,卢秀强不仅发家致富,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直至上市。

可是光环下的他,始终对两种资源心存敬畏:市场和人才。直到现在,有两件事他始终坚持亲力亲为:一是亲自参加广交会,了解行业最新信息;二是亲自去各大高校面试招人。

同样是上市公司,位于连云港的康缘药业在上世纪90年代改制之初,全公司的科技人员不到10人,所谓的实验室连一台起码的电子天平也买不起。

然而,认准了要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康缘药业,硬是用满满一卡车的牛黄解毒丸,换回来一台气相色谱仪和两台电子天平。

当年的亲历者、康缘药业副总经理王振中丝毫没有忆苦的苦涩,满眼却是思甜的喜悦:“我们投资4亿元承担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现代中药创新集群与数字制药技术平台,建成后将运用最先进的技术,确保制药环节的精细化、标准化,引领我国的中药现代化进程。”

王振中的底气来自于他执掌的现代中药研究院。这里拥有305人的科研队伍,其中硕、博士占64%,2010年还获批建设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开发新药47个,在研品种48个。

卢秀强的爱才用才始于十几年前他和武汉理工大学赵青南教授的合作,康缘药业在创新上不惜代价的果敢决策,来自于穷怕了的危机意识,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淮安市的合作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爱情马拉松”,甘愿付出不求回报。

“我们与淮安的合作最早得从汪建国研究员2001年在洪泽县挂职说起。当时他把所里当家品种异育银鲫‘中科2号’带到了洪泽湖流域,也让水生所在淮安扎下了根。”该所淮安中心主任谢松光研究员介绍说。

江苏是鲫鱼养殖大省,水生所培育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不仅体型漂亮,抗粘孢子病优势明显,而且生长速度也比普通品种高10%,长一斤鱼的成本要比其他低0.3元,一亩水面能增加800元收入。

10多年的牵手联姻,让中科系列鲫鱼从武汉游到了淮安,现在江苏70%的鲫鱼品种都来自水生所培育,而水生所却没有从这一系列成果转化中向江苏企业要一分钱。

目前,水生所淮安研究中心已组建逾40人的科研团队,建立了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市级院士工作站,以及3个实验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承担了大量水产渔业基础性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经济与社会效益惊人。

新机制打通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

苏北人憋足了一股劲,其迸发的力量让人吃惊。

2009年,盐城环保产业迅速起步,成立了苏北唯一、中国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盐城环保产业园。产业园虽建好了,可上哪去找技术与智力支持呢?

正当盐城人焦灼万分的时候,南京大学以张全兴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已悄然将目光投向这里。双方一拍即合,次年,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成立。

研究院不仅技术高手云集,也是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这里实行企业化运作,建立本土化队伍,坚持市场化服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目前,该院已招聘41名专业人才,并在滨海、灌南、大丰等县成立分中心,派驻专门队伍服务当地企业。

滨海县聚集了百余家沿海化工企业,控制海洋污染为重中之重。研究院和滨海县合作共建低碳经济研发中心,常年保持15人的专业团队,构建了一体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并研发出基于毒性减排的化工行业废水全程控制技术。

两年来,研究院已为滨海沿海化工园区内70%的化工企业提供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服务,促使每年3000万吨有毒有机化工废水得到治理,大大缓解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环环相扣蓬勃而发的背后,是资金链的“点石成金”。

说起科技金融结合,东台市在“苏科贷”上的运作成功令人意外。2010年以来,已有93个项目获批,发放贷款超1.9亿元,带动企业科技投入13亿元,节约企业融资成本500万元。

一批有技术没抵押的中小科技企业,依靠专利证书拿到了贷款,不再为错失市场机遇而顿足。

高志刚与藻类打交道10多年,已是行家里手,可就是没学会跟银行打交道,甚至在2012年以前没贷过一分钱。其实不是他不想贷,而是他创办的东台赐百年生物公司是租用的土地,根本够不上放贷门槛。

东台市科技局知晓高志刚的境况后,立即向他推荐省财政厅、科技厅与江苏银行合作推出的“苏科贷”,只要有专利就能贷到款。

很快,10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雪中送炭的资金嫁接技术优势,仅仅一年公司就变了个样,专利增长近4倍,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设立全国性检测机构,螺旋藻产量占全国1/10。目前公司已准备购买300亩土地,上马微藻能源和藻蓝蛋白项目。

高志刚的经历在沈春植那里产生了共鸣。作为苏萌针织时装公司的总经理,虽然每年有数千万的产值,但他始终像个高级打工者般惴惴不安,因为公司以OEM出口订单为主,没有品牌更没有技术。

2011年,公司发展进入瓶颈期,科技部门一方面引导他与高校合作,利用本地茧丝绸资源开发新产品,另一方面帮助申请“苏科贷”300万元贷款,融资成本比过去降低30%,迅速推出的丝绸衬衫、西服为企业增加500万元销售收入。

目前,东台市已与农业银行合作推出本地的“东科贷”,规模达5亿元,单笔最高可贷1000万元。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表示,总的来说,苏北正在进入科技创新的活跃期,但是苏北创新瓶颈依然突出,下一步科技部门将围绕“四个一批”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即以特色产业为抓手,转化一批重大成果支撑产业层次提升;以园区建设为抓手,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建设一批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重大创新平台为抓手,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

  • 责任编辑: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管理员
  • 阅读次数:525
  • 【文档 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科普之窗 科技发展】

版权所有:江苏省科普场馆协会 苏ICP备130357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