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3“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的重要内容,9月23日上午,“常博大讲堂”开展“飞出地球:从‘天宫遨游’到‘祝融探火’”科普讲座,吸引近百名中小学生现场聆听和互动。
主讲人刘玉柱教授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现任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后获得欧盟“玛丽·居里学者(Marie Curie Fellowship)”奖学金,在瑞士Paul Scherrer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刘教授长期从事光学工程和科学教育研究工作,入选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
本次讲座从梦天实验舱授课、航天员太空会师等热点议题入手,展开介绍宇宙速度、天宫课堂、火星探测等科学知识,并对我国未来的航天事业进行展望。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提出一个经典的猜想:在一座高山上架起一座大炮,以不同的速度将炮弹水平射出去,射出速度越大,炮弹落地点就离山脚越远。他推想:当射出速度足够大时,炮弹将会越来越远,最终绕着地球飞行。这就是著名的“牛顿大炮”故事。原理是炮弹受到的地球引力充当了炮弹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这时炮弹不会再被地球引力往下“拉”了。以此类推,当卫星的速度足够大时,它同样可以不被地球引力“拉回”地面,开始环绕着地球飞行!经过公式计算,我们知道了卫星想要飞出地球的最小速度,也就是卫星“贴着”地球匀速圆周飞行时的速度,是7.9km/s,这个飞出地球的最小速度被人们称为第一宇宙速度;而脱离地球、围绕太阳飞行时的最小速度被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是11.2km/s;脱离太阳系的最小速度则被称为第三宇宙速度,是16.7km/s。举例来说,载人飞船的发射需要超过第一宇宙速度,然后再与天宫空间站进行对接。而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它就需要经历飞出地球进入太空和脱离地球飞向火星两个步骤,所以发射时的速度要大于第一宇宙速度,进入太空后,要再次加速,达到第二宇宙速度后开始脱离地球,飞向火星。
由于太空中可以提供地球上难以达到甚至不能达到的实验环境,比如微重力环境等,航天员们在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研究。在四次“天宫课堂”中,航天员们为我们上演了太空转身、水膜张力、液桥演示、浮力消失、水球光学、水油分离、太空抛物、“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动量守恒及又见陀螺等等精彩绝伦的实验,让我们进一步真切感知太空环境与地球环境的区别。
2020年,“天问一号”一飞冲天,开始了前往火星的征途。2021年5月,在历经了近11个月后,搭载“天问一号”探测器的“祝融号”火星车成功抵达火星表面,开启了火星探索之旅。火星探测最根本的目的包括确认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了解火星气候的过程和历史、了解火星作为一个地质系统的起源和演化、为载人探索做准备。“天问一号”的探测任务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研究火星地质结构特征、火星土壤特征和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祝融”号火星车上藏着许许多多的前沿先进技术,共分为六大科学载荷:导航地形相机,获取沿途地形地貌数据,支持火星车路径规划和探测目标选择,并用于开展形貌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次表层探测雷达,获取地表以下分层结构数据,用于浅表层结构分析,探寻可能存在的地下水冰;气象测量仪,获取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用于开展大气物理特征的研究;表面磁场探测仪,获取局部磁场数据,与环绕器磁强计配合,探索火星磁场演变过程;表面成分探测仪、多光谱相机,获取特定岩石、土壤等典型目标的光谱数据,用于元素和矿物组成等分析研究。所有载荷中,有一项载荷担任着整个探测任务的重要职责,它就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又称为“LIBS”技术。它是一种超级灵敏的光谱探测技术,可以用于物质成分的分析,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样,能看穿万物的本质,更好地分析火星上面物质的成分。
展望未来,我们对问天之路充满期许和憧憬。为实现航天梦,我国制定了中国航天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历史性突破即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2005年10月12日发射“神舟六号”,即标志着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2019年7月19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圆满完成任务返回地球指定位置,第二步任务已经完成。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试验。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未来,中国也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发射小行星探测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继“天问一号”火星探测,轨道器绕火、着陆器和巡视器着陆火星并在火星表面展开科研项目,“天问二号”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样和主带彗星探测,“天问三号”将完成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将完成木星系探测。
此外,还有两个100目标:在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实现对100个天文单位(150亿公里)之外的太阳系边际进行探测。
未来的一切都属于青年,中国航天人才队伍,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却已然成为我国航天事业最大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事业发展中最坚实的基础。希望同学们接续奋斗伟大事业,扬起实干风帆、燃起拼搏之志,勇担历史使命,做起而行之的追梦人,凝聚青春力量,在新征程中建功立业,谱写未来航天的盛世华章!